2006年10月16日 星期一

寶藏巖






頭次聽到寶藏巖,我以為是座寺廟,呵,是因為碧山巖的緣故吧!然在知悉它也是一座老舊眷村後,對它產生了興趣,但這興趣也只止於人文攝影方面的層次。


為了對寶藏巖有更深入了解,利於拍攝時點出它的時空背景,在第一次造訪此處前,我上網查了資料,發現對於寶藏巖,有許多關於政府負面的聲音。這些聲音大多以政府欲強制拆除寶藏巖聚落,由於補助金額只有區區數十萬,對於居住在此的弱勢族群來說,這些錢根本起不了什麼作用。由於將寶藏巖居民喻為弱勢,政府為強勢,在我第一次造訪寶藏巖的拍攝中,我便以眷村及弱勢兩個主題來發揮。





↑是居民內心的怒吼,還是少數人的偏見?


今天帶著兩位朋友再度造訪,朋友是第一次來,所以我充當了小導遊,帶著他們兩位逛,邊逛也邊拍照。




剛走進寶藏巖,我便發現右方正在大興土木,看起來像臨時屋之類的建設。我並沒有想太多,直覺這些建設和寶藏巖的建築格格不入,是誰這麼豬頭弄這個的?


再往上走,發現變化又更多了,不僅許多建築有拆除痕跡,原本與寶藏巖寺的那堵牆也被拆除。有些原本大門深鎖的地方,如今被打開;也有一些原本開放的房屋,被強制封鎖了起來。




為什麼會有這些變化?遲鈍的我現在依然沒有想到什麼,直到遇見一位年輕人向我主動介紹這邊的歷史。


「政府強制要求住戶遷出,補助金額區區數十萬,對這些居民起不了作用。」

「政府欲強制拆除寶藏巖,但後來抗爭後改採共生聚落;然修復建築時,政府不願單純進入損壞房間進行修補,而要求住戶強制遷出。」

「我們正在努力將這兒變的更藝術。」





↑較上層的房屋


說實在,與這年輕人的對話,實是我以自以為對的觀點和他對談的結果。


由這邊看來,似乎這年輕人正在做著極有意義的事情。


我雖知道事情不能只光聽一個人的說詞,然因為我對這兒的前因後果不瞭解,此時竟有些同意這年輕人的看法。


後來在結束拍攝後,遇見一位文化局的先生,他熱心主動替我釐清許多誤解,使我對這兒的整體情形有了更深入的瞭解。


為了不帶上我自己的偏見,我儘量將這位先生對我解釋的內容做完整的呈現。
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
寶藏巖這兒居民可分為三個族群。第一個是在此合法的居民。第二個是之前住在臨水區的住戶,原本政府拆除後,已補助他們金錢,但他們轉而居住地勢更高的房屋,以及和此地毫無關係,純粹是進來此處,看見有空房屋,就直接住進去了,這兩種可歸類為第二個族群。第三個是原本市政府委託駐村的藝術家,因為他們對此處時空背景的不當認知,對外散佈不實謠言,隨著愈來愈多他們朋友居住於此,成了第三個族群。


事實上在陳水扁當市長時代,因為這兒是公園預定地,陳水扁要強制將它拆除,是因為龍應台強力阻止,陳水扁才作罷。後來馬英九當選市長,龍應台為文化局長,此處的復建就由文化局來管轄。


由於這兒已被劃分為古蹟,政府有義務將它修復,並保護、保持這兒的聚落文化藝術,因此我們在修復破損房屋的同時,還必需考慮到不破壞既有文化,並且經費必需作最有效的利用。


事實上之前的市長為什麼強制拆除,實在是因為此處靠近新店溪,而且沒有堤防(註一),以二百年的洪水線來說,臨水區的住戶都是有危險的,政府必需確保居民的安全。


政府並沒有要拆除寶藏巖,這兒已被劃定古蹟,不可能拆除。相對於許多只保留建築,而不保留原住戶的古蹟,政府希望寶藏巖不僅有建築,也更有原住居民,這樣才不致於讓文化成為死的。


不能一間一間修的道理很簡單,就是為了施工快速及省錢。事實上這兒的工程分為二期。第一期是建立中繼住宅(註二)及防火平台(註三)。第二期是將一百多戶房屋整修完畢,供水、廢水、排水等的工程都完成。這些系統在現今寶藏巖都是不存在的,居民的廢水直接是排放到新店溪中。


我想政府是真的有心想要做,但是太多負面消息令我們相當的難過。
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
這位先生還和我說,由於木頭電線桿太難尋找,當初建中繼住宅時需要的兩根電線桿,一根是由南港,一根是由宜蘭移過來的。另外寶藏巖入口處還有根現今很難找到的「搗桿」(註四)。





↑搗桿


聊了將近一個小時,我對這位先生的熱心抱著無限的感激。雖然我對文化局的作法仍有許多疑問,但肚子咕咕的叫,只好先向這位先生告辭。


經過今天,我對寶藏巖有了更深的認識,不管寶藏巖從以前到現在發生的事情,其事實是如何,至少我對這兒的感覺改觀了,雖然不能說有多大的改觀,但這是第一步,相信以後會有更多激盪點發生的。



完整第二次寶藏巖相片:http://www.wretch.cc/album/album.php?id=bage&book=46





註一:新店溪堤防到此處突然缺了一塊,到永福橋處才繼續。

註二:就是我今次一進來寶藏巖所見到的工程。

註三:由於房屋緊鄰,建防火巷已不可能,所以在多處地方將房屋完全拆掉,只留地板,當成防火平台,阻止火勢蔓延。

註四:四方型的水泥電線桿,但四個角將它磨平,防止人員不小心撞傷。


http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%E5%AF%B6%E8%97%8F%E5%B7%96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