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2月26日 星期五

三腳南山

DSC01636 


2016/2/21


交通


Google map 連結


自台三線轉進跳跳農場,經過農場主要區域後,在停車場旁有指示往「三角南山登山口」的指示牌。行至農場團康區後,可將車停於團康區前空地。登山口即在此空地往前的路口,路口有指示「跳跳農場健行路線」及一大石畫上路線圖。


跳跳農場團康室前停車


DSC01635 


DSC01638


DSC01639 


山徑狀況


登山口前皆行於廢產道上,路況良好。少數路段路幅僅供一人通過,及一處茅草較長區域。登山口過後山徑仍然相當清楚,但明顯看出這兒並不是大眾的登山路線。抵太師椅之前開始有拉繩陡坡,需注意有些繩子太緊會影響攀爬。


---


與西阿里關山一樣,三腳南山這顆被列名小百岳的山頭,似乎一直不受山友青睞。直到最近看到有山友再來造訪,山徑狀況許可,因此便安排來登此山。


岳父來登過三腳南山許多次,但是皆是九二一地震之前的事了。之前由三腳南山到竹仔尖山,是台南地區有名的縱走之一。但現今在稜線岔路處,早已有人在樹幹上噴上大大的「不通」兩字。


我們將車停在農場團康室前空地,才剛穿好鞋子便下了點小雨。整山陰霧漫漫,不見任何視野,讓我們有點猶豫是否還要接著走。不過岳父說至登山口前皆是產道,就至少走到登山口再看看吧!


這段至登山口的產道,或許以前是可以開車直達的吧!前半段產道狀況還良好,兩旁種植了許多梅樹。抵達第一個崩塌處之後,水泥路基仍時可見,但已不見農作的跡像。中途接上另一條產道,再上行後再接上廢棄產道。一路皆依路條而行。


抵達登山口前的水泥空地,是道路轉彎處。在此我們小休後再上。登山口上行後的路況幾乎都是陡上,真是一座乾脆的山。路旁偶有黃藤出現,需注意小心被割傷。來到太師椅所在地,岳父母說已經認不出從前的樣子了。過太師椅後路徑陡峭仍然持續至上至稜線後。一上稜,便可看見三腳南山三角點在左方不遠處。


DSC01637


DSC01640


DSC01645


DSC01646


DSC01647


DSC01648


太師椅 


三腳南山約 h1187m,二等 No. 1087、曾文溪水源區界椿 22 號。山頂過後下方有一大片被砍出來的空地,不知是否是為大隊人馬休息所闢?我們人數不多,所以在三角點旁休息用餐便可。


DSC01650-horz


DSC01652


往南稜線,不通


三角點過後的平坦空地


DSC01660 


今日視野都是白茫茫的一片,不過沒下雨就很好了。沒景可賞,但是也不會那麼熱。回程原路下山,視野稍微好超小的一點,可以看見水庫的樣貌。回抵停車處,總計含休息不到五小時來回。


步程


停車處→登山口 60 分
登山口→太師椅 50 分
太師椅→三角點 15 分
三角點→太師椅 20 分
太師椅→登山口 20 分
登山口→停車處 35 分


2016-02-23_10-00-05


2016-02-23_10-00-48 


後記


在許多指示牌上都寫「三角南山」,這應該也是誤植的。日治時期的資料,這兒就稱作三腳南山了。


2016年2月25日 星期四

巴層巴墨山

DSC01619 


2016/2/20


交通


Google map 連結


登山口附近空地可停三輛車,否則停於林務局檢查哨旁,再步行過來也可。


DSC01590 


山徑狀況


剛剛由叩响家族及 60 人大隊走過,山徑狀況清楚明瞭。然山徑兩旁及較高處仍有許多帶刺植物,山徑上也偶有藤蔓絆腳,宜注意。許多地方需鑽需爬,因此如果揹小孩來的話會稍累一點。山路頗乾,塵土飛揚,建議不要穿太好衣褲及戴工作手套方便拉樹幹來借力。


DSC01616


DSC01618


DSC01626


DSC01627 


---


對於屏東春日以南的山並不是非常熟悉。這巴層巴墨山也是看了叩响家族的記錄才知道其名。初時認為它山頂有 360 度展望,但剛再開通可能仍不適合全家一起去。後來與姐閒聊才發現她最近正好要與叩响家族再去一次,且這次有 60 個人要參加。我想 60 個人再走過,應該路徑還算可以了。於是便安排這週來走走。


行前一天姐回來後,交代了路況,並強烈建議我不要帶小孩子去。不過行程已安排,且山徑只是難走,並非不通。再加上我與大家講好,如果真的太難走,就撤退。因此我們仍然按照計劃出發。


由台南到登山口需時二小時。再加上吃早餐及採買的時間,我們五點半便於台南出發。七點不到抵新埤買早餐,再於小七買中餐。由台一線彎進枋山溪旁的這條路(屏 147-1),道路左邊便是南迴鐵路。前行不久後下溪床,便看見枋山溪谷大片壯觀的西瓜田。枋山溪的河床寬,但是溪的水流僅僅小小一條,甚至可稱為小水溝,真是差了十萬八千里。


沿著溪床路前行,路況並不是水泥路,不能稱理想,但一般小車仍可通行無虞。行車時前方有一台休旅車,我們猜想應該也是來爬山的。經過林務局的檢查哨,受雇的保全出來請我們填資料及看後車廂。在填資料時與前方車輛山友聊了一下,果然是同來爬巴層巴墨山的。且其中一位是叩响家族第一次砍路時的成員之一。


由檢查哨再前行,不到五百公尺便可見道路右側有空地可停車。巴層巴墨山的登山口就在此空地往回不遠處。登山口綁有路條不難找。


今日的路況不適合讓小朋友自己走,因此在登山口就揹上了肩。


由登山口往上,山徑土質細、乾,行走其上會揚起塵土。山徑陡峭,路旁植物不時卡住背架。路徑較高的地方大多數仍有許多有刺植物,一般人如果低頭可過,但是多了背架就必需再彎的更低。而一般人要蹲下來過的地方,我到後來就索性直接用爬的。行程中一直提醒 zy 必需要注意頭,但是仍不免有時會撞到。這樣的山徑狀況全程皆是,因此馬上就了解為何姐會這樣說了。


DSC01591 


不過既來之,則安之走之。山徑難行,但大家倒也默默地不停向前。岳父一直走在最前頭,領先我們有好大段距離。來到崩壁岔路前,路左的樹幹上看見走右側高繞路的鐵牌。高繞路有段土質細滑,所幸有樹幹可抓,用點手力仍可上行。來到崩壁頂端,視野頓然開闊。可見枋山溪大片的西瓜田就依著溪谷而種。南迴鐵路於前方隧道穿出,經過枋野車站後又再入隧道。往上仰望巴層巴墨山,其西方被稱之為圓峰的山頭,比起三角點所在的山頂,氣勢更好,頗有苗栗虎山的樣貌。


DSC01592


DSC01593


DSC01594 


山徑自此稍微往下,但不久之後便又開始上昇。途中不時可見到圓峰的身影,累了的話就停下來拍個照,順便喘口氣。今日氣候不若想像中的好,可能此處受到台東的水氣影響了吧。途中我與 wt 互換,讓我揹 zm,緩一下今日的不好狀況。怎知 zm 仍不曉得低頭閃過樹幹,在一次讓他整個頭撞進有刺植物後,他便一路狂哭到山頂。


DSC01620


DSC01621


DSC01624


DSC01625 


登上山頂後雲霧繚繞,視野是看不見了。前行的山友們已準備下山,岳父則早我們二十分鐘已登頂,茶都泡好了在等我們。本來要在途中的休息區用餐的念頭,也因裝備都拿出來了,乾脆直接在山頂用餐了。今日老天幫忙,山頂雖算冷,但是並未下雨,讓我們度過了一個愉快的用餐時間。


DSC01599


DSC01600-horz


DSC01603


DSC01605


DSC01606


DSC01615 


下山時我再換揹 zy,並時時提醒他要注意頭。剛剛上來時,有花時間將許多樹枝或樹幹清除,因此下坡順利很多。是說下坡時縱使要蹲下來,也是比上坡要來得輕鬆得多啦。回到登山口,前行的山友也剛剛離開。我們拍去鞋子上的塵土,離開甚少來訪的枋山溪谷返台南。


步程


登山口→崩塌頂 45 分
崩塌頂→三角點 155 分
三角點→崩塌頂 85 分
崩塌頂→登山口 35 分


2016-02-23_09-49-32


2016-02-23_09-50-02 


2016年2月24日 星期三

西阿里關山

DSC01533 


2016/2/14


交通


由台 20 線轉入往關山的南 179 縣道,過了瑞峰國小後不久轉入往出火坑的南 179-1 縣道(平坑產業道路)。行大段路後遇見左往那瑪夏、錫安山道路不取,取右側往出火的產道。中途經過三界「土玄」廟,路取右下繞過。順著僅容一車的產道一路向上挺進,於出火岔路停車。出火即在左方大樹下。或於此取前行道路仍為水泥產道,順著路條指示開可抵最後五岔路。一般小車可輕易開至五岔路。


DSC01488 


山徑狀況


大致上是沿著土石路走,路條清楚,跟著走便可。大崩壁處低繞路土石細滑,需小心行走。


DSC01491


DSC01495


DSC01502
↑ 五岔路


DSC01503


DSC01506


DSC01516 
↑ 過崩壁後迴轉


---


西阿里關山一直想來爬很久了,只因它名列台灣小百岳之列。然而網上每份記錄皆提到它路途遙遠,且更久之前的記錄還有路況不好的情況,因此一直被我放在口袋中沒拿出來走走。今次利用去年十一月正有山友走過之便,且現在似乎大家比較能接受走路徑不是那麼寬大的山徑,故趁著年假最後一天,天氣還不錯就來走走。


由玉井出發,一路開到出火的岔路,竟然花了我們一個半小時。雖說今日山行時間不長,所以開車速度並不快。但這距離與時間的比例,還真是有點出乎意料之外。我們選在出火的岔路停車,想說山行時間不久,這至五岔路的產道就當熱身吧!


DSC01490 


岳父母之前有來過這附近的出火景觀,但是這兒的地形地貌與之前的記憶大相逕庭。出火岔路至五岔路並非一路往上,而是上上下下的。產道上可以看見西方的竹子尖山列。


DSC01492


DSC01492m


DSC01493


DSC01494


DSC01497


DSC01498


DSC01499


DSC01500 


至五岔路口後取右二土石道路上行,一路上遇有岔路即跟著路條走便是。中途遇見一機車停於路旁,猜想是登山客。果然不久後便見一男一女下來。岳父跟他們打招呼後續行。


之後的路況便是一直沿著土石路走,兩旁大抵是竹林。土石路展望不佳,僅在一處可眺望東方巨大的鞍輪名山。行至大崩壁處,展望很好,竹子尖山眾山峰一字排開。於此小心向左下切,一小段便入樹林。再行至崩壁邊,小段後即接上由那瑪夏方向上來的土石路。此段崩壁旁山徑土石細滑,距離短但仍是大意不得。


DSC01504 
↑ 鞍輪名山


DSC01507


DSC01509


DSC01511


DSC01512 


那瑪夏過來的土石路旁有一鐵門,應該是從前大崩塌前,來阻擋自南化方向要到那瑪夏的交通吧!往那瑪夏的土石路看來草不長,不知可通行至哪?往西阿里關山的路徑在此做個 U turn 迴轉,最後以之字型之姿抵達山頂的通訊設施。繞過通訊設施,低頭鑽過一大榕樹幹後,即抵西阿里關山。


DSC01514


DSC01515


DSC01517


DSC01518


DSC01518m 


西阿里關山約 h977m,三等 No. 5020,另有曾文溪及高屏溪水源界樁。有著兩溪的界樁,代表這兒便是分水嶺。此處東為楠梓仙溪,西為後堀溪。三角點立於大石之上,我們則在大石下的小平坦地泡茶。山頂展望欠佳,僅在站上巨石高點後,可望向東南方的五里埔及其後的荖濃越山、白雲山。


DSC01521-horz


DSC01524
↑ 五里埔及後方的荖濃越山(左)、白雲山(右)


DSC01534-horz 


據資料所述,西阿里關山為小林古道的制高點,而小林古道目前已是採筍道路。然而在剛剛鐵門處往那瑪夏的岔路口,離山頂仍有段距離。通往山頂的荒廢道路看來是為山頂的通訊設施而闢建的。那這制高點的稱呼是怎麼回事呢?或許從前古道由山頂經過,與現今採筍道路並無完全重疊吧!


明日有寒流南下,在山頂休息途中明顯看出空氣中水氣漸漸地多,且烏雲開始多了起來。用完餐後原路下山,本想順探茅山南峰的,結果懶得確定航跡,竟然走錯了路。不過走錯路的好處是可以在空曠處看見鞍輪名山。等到抵達正確岔路後,因看見倒竹竟然讓我懶得撿了。這個「懶」字,還發威的真不是時候。


DSC01547


DSC01550


DSC01554 


回抵出火岔路,還花不到四個小時。岳父看我們少由關山出大埔,便繞遠路帶我們走一遍。抵達水庫時岳父與駐守保警哈拉,得知出火只有一處,但是與他從前記憶差很多啊?回到家後岳父再查網路,才發現這附近本來有三處出火景觀,但目前僅剩今日我們造訪的這一處。這下真相大白了。以前他們去的,根本與今日是不同地方啊!


無論如何,這西阿里關山,是走過了。但是平坑產道途中另可登的青倉山,就等有緣再去造訪吧!


DSC01561 


2016-02-16_11-20-05 


2016-02-16_11-20-25 


後記


在經建三版的地形圖上,西阿里關山的位置是標示為西阿里頭山。我一直對這標示抱有極大的疑問。從日治各地形圖來看,此山西邊的稱呼一直是西阿里關,東邊是東阿里關。那何來「頭」這個字呢?後來再查看經建一版與經建二版的地形圖,才發現前二版其實都是標示為西阿里關山的。所以第三版西阿里頭山的這個標示,我就猜測是誤植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