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0年7月26日 星期一
加里山哈堪尼 O 型
加里山東稜上的杜鵑純林
很棒的路線,很棒的同伴,很棒的天氣…啥?被雨淋還說很棒的天氣?!(你頭殼壞去了嗎)事實上,走著走著一度還真有 enjoy 的感覺,大概是心煩氣躁只會讓腳步凌亂,在改變不了氣候,身上裝備又足夠的情況,享受大雨傾洩而下,分不清額頭上是汗水還是雨水,腳下踩著不知是山路還是水路,這感覺,有 fu!不過,僅單天行程適用…
水量豐沛的風美溪,與前次來的乾涸有天壤之別。當初蹦蹦跳跳下溪床,現在得小心翼翼地過橋。在八號樁與九號樁中間,原本需踏石而上的路,目前已多架了一座木橋,多了安全,但卻少了一點踏石而上的樂趣。
上圖為 2009/3/1 號的風美溪,下圖為 2010/7/24 號的風美溪。上圖是在過橋後回拍,下圖是在過橋前拍。明顯看出風美溪水量差別很大
左圖為 2009/3/1 號的路況,右圖為 2010/7/24 的情形。現今石頭上因無人踩踏,青苔都長滿了
加里山與鹿場大山山區,從前屬於竹東林場的一部份。而腰繞加里山的鐵道,便是利用將鹿場方面的木材運下山。鐵道自大坪林道始,至蓬萊村止,據說全長約十公里左右。除了鐵道外,在哈堪尼山山腰,沿著風美溪也建有一木馬道,作用同樣也是作運送木材之用。
加里山的鐵道與杉林
由加里山東稜切下來,便是一段驚險的峭壁,若不是有兩條粗壯的繩索做防護,由此下往哈堪尼只能倚靠兩旁茅草之助,實有玩命之虞啊!過了峭壁,路徑仍是異常
地陡,往往需將重心放低才能稍感安心地前進。不久,又抵一落差地形,必需先橫渡後,再抓緊山友架的繩下降。在落差末端,架有一鋁梯,梯雖搖晃,但仍是較佳
落腳處。過了此地形,地勢總算稍緩,但仍是一路陡下。
加里山東稜的險峻路段
今天 V 帶了多多來,本來還在擔心多多的能耐,只見他在許多地形,三步併兩步地便上攀,還不時在隊伍中來回穿梭,看來,替多多擔慮是多餘的了!
多多勇闖加里山
還未渡過風美溪,天空已降下斗大的雨滴,迫使我們穿上雨衣雨褲。小心翼翼地渡溪後,接著登上與溪底落差約四百公尺的哈堪尼山。由於沒有正確的行程記錄在手,我們花了比預期快一倍的時間便抵達,心中除了驚喜還是驚喜。只是我們已經淋雨好一陣子了,當抵達時仍脫口說出二十年內不要再登此山的衝動話。
渡風美溪與在哈堪尼山的合照
下午四點十分,結束八小時精實行程後,我們走出加里山登山口。停車場內大部份車輛都已離去,由於我們車停在另一側,還得走一小段路才能取到車。也因為這樣,我們救了一隻被大水沖走的青蛙。當返回停車處時,雨歇,空氣清新,很舒服。
雨過,即將天晴
加里山哈堪尼 O 型相片集:http://www.flickr.com/photos/wthung/sets/72157624450497147/with/4825812848/
2010年7月20日 星期二
夫婦山
位居復興三尖之首的夫婦山,一直是心裡很想走走看的山峰。它由兩座緊鄰山峰組成,山峰之間夾著一道陡急的 V 型谷,行走其間必需手腳並用才能登臨。它的登山口位於北橫高義村雪霧鬧部落內,由北橫約 31K 附近沿雪霧鬧連絡道,先下至溪底再上至部落後,還得再走六、七公里的產業道路,才能抵達海拔約 1450M 的夫婦山登山口,距離實在不算短。登山口為一菜園,有大空地可供停車,然路況為泥土積水路,如不想冒險者可於將車輛停於更之前由原住民開闢的停車場內,據說一輛車五十元。
今天費盡一番功夫才抵達雪霧鬧部落,隨著高度漸昇,視野也漸開闊。抵達停車場時,一原住民問我是否來爬山的,並說機車應該可以直接騎進登山口。由停車場至登山口的路不長,就算用走的也可接受,但偷懶的我們還是把車子騎了進去。一抵登山口便見一家人在此,他們見我們是由北橫騎上來的,都覺得太辛苦了。一聽我便不好意思說我們還是從台北過來的…
夫婦山沿途山徑與一般中級山無異,近日雨大概不多,山徑還算維持乾燥。許多地方可見到許多被剪斷的捕鳥網,一團一團地被丟在路上。在樹木較茂密的陰暗樹林內,登山者足跡不及之處,還見到許多編織完整的蜘蛛網。我想有些人會喜愛中級山,除了它們的難度之外,或許也是它們林相仍能保持較原始之故。
由登山口出發約半小時,原本只有我們兩人的山裡出現了交談聲,原來是我們已追上前頭的山友。禮貌性地超車後,再約半小時抵達海拔約 1780M 的婦山山頂,此時雲霧深鎖,婦山頂唯一的展望處只能見到雪白一片,內心不禁有點失望。今日特地帶了長鏡頭出門,為的就是在山頂拍到南湖中央尖以及大霸尖山。得知願望落空後,心中難免有一絲絲的失望。不過本來氣候就是不可控制的因素,我倒也很坦然地面對它,因為無論如何,我們已走過這一回,從中自然能夠得到一些值得擁有的東西。
在婦山頂小休片刻,隨即出發往夫山。由婦山往夫山的路果然是陡,接近兩山鞍部時還明顯可感受這兒濃厚的濕氣。由鞍部上攀約數十分鐘後,終於我們抵達夫山。山頂此時已有兩隊山友在此休息等候,並好心告知他們有一人腳底被螞蝗咬中。一聽這消息,心中難免緊張了起來,但想想西部的螞蝗比之東部,實在是和藹太多了,想至此心情便隨之鎮定了下來。
夫山山頂在天氣好時,除了前述的南湖中央尖以及大霸尖山外,往北也可見到南插天山、魯培山…等中級名山。往東邊方向也可見到位於同一稜線上的拉拉山。由夫婦山至拉拉山連稜縱走算是一條熱門路線,登山社多是安排於兩端接駁。如要原路來回,健腳者可於十小時左右完成,非健腳者則勿輕易嘗試。
在山頂小休幾分,拍完登頂照後,兩人循原路下山。回到登山口後仍飄著濃濃的霧,令森林裡佈滿了空靈氣息。我們穿上防風外套,吹著近涼爽的微風離開雪霧鬧部落,結束夫婦山之行。
2010年7月14日 星期三
七星山
2010/7/11
雖說登上七星山已多次,但每一回來還是多少能發現一些從前忽略的事物。除此之外,每回來的天氣展望都不同,路況也多少有些變化。這是除了登高望遠之外,另外得到的一絲絲時光流逝感。
往南峰的路比之上回,茅草竟然長得更密。一鑽進去迎面就撞上蜘蛛網,著實讓我感到意外。兩個人身穿短袖短褲,鑽完才想起茅草是會割人的。果不其然兩人被割得遍體鱗傷,不僅癢而且會痛。慶幸的是,南峰的展望一樣地棒,由此觀北市自是比主峰更好,真是多謝山頂附近的那顆石頭了。
往凱達格蘭山的叉路被開得很大條,相隔不到五十公尺的地方,朝同方向也開了一條康莊大道。不知它們是否都通向同一個地方?待下次再來一探究竟吧!那時順路再去看看七星池,希望跟第一次去一樣能夠找到它。
今日天氣涼爽舒適,七星山頂自是非常熱鬧。站在 1120公尺的指示木椿旁拍照,這是我們登上台灣七頂峰的第二座。下山途中,竹子山與小觀音山方向的雲霧快速地變化,殺了不少相機記憶體。
回到市區後,於士林香茄園用晚餐。它的燉飯跟焗烤還不錯,可以來嚐嚐看。
2010年7月12日 星期一
2010年7月8日 星期四
南化烏山步道之桶頭山、金光山
龍麟奇岩
南台灣中低海拔頗負盛名的烏山縱走步道,由下歸林至金馬寮,全長約 12 公里。此次由金馬寮附近的桶頭土雞城起登,沿著腰繞路上至稜線,探訪龍麟奇岩後返回至長青嶺泡茶吹風聊天。此處因龍麟奇岩之故,已經更名為龍麟山,為烏山步道最南段地區。高雄與台南縣界以此稜線分隔,因此走在上頭,一邊是高雄縣杉林鄉,一邊是台南縣南化鄉。於展望好之處,往台南方向除了可以看見草山月世界的惡地形之外,視野佳時甚至連台南市都看得見。往高雄方向則是見到旗山溪奔馳於山谷平地間,在溪後的山脈,則是分隔美濃與杉林的旗尾山。
金光山則是位在烏山步道中途點,高度約 732M 左右。由於高度比桶頭山更高,因此視野更佳,往北可以望見位在後堀溪上的南化水庫,往南則可以看見整個烏山步道南段山勢。往金光山可以由紫竹寺旁沿著產道上山,非假日人潮稀少時,還可以直接開車到山頂!(我們就是這樣做滴…)
烏山步道南段
晚開的桐花
長青嶺望向 308 高地
惡地形
金光山望向南化水庫
金光山望高雄縣杉林鄉
遠方的旗尾山及旗山溪
完整照片
2010年7月6日 星期二
二寮
喜歡攝影的朋友對二寮這地方應該不會陌生。攝界裡針對日出景點有此一說:北格頭,南二寮,足見二寮這個地方是多麼熱門的日出聖地。在清晨太陽未探頭時,由此處望向東方,惡地形間聚集著層層霧氣,搭配地形上由樹木組成不規則變化的稜線,光此景便可殺去不少記憶體。等到太陽自東方山巒探出頭來,耀眼光芒映射在水氣上,形成金黃霧氣包覆著山裡樹間,自是又成一景。如果恰好有幾朵白雲掩住太陽,此時的斜射光又是攝影者不可不拍的美景之一。
由玉井出發,沿著台 20 線南橫公路往左鎮方向,抵達左鎮後左轉進入台 20 乙線。行一小段後再右轉進入南 168 縣道,途經外岡林後抵達岡林派出所。此處有指標指示左轉為南 162 縣道通往龍崎。依著指標左轉往龍崎續行,當道路縮小為水泥道後復回柏油路時,拍攝景點便在不遠處。
拍攝日出宜參考中央氣象局日出時間表,於日出時前一小時便開始拍攝,便可將日出前色溫及日出一網打盡!
2010年7月1日 星期四
10 Six
(上圖由 http://www.th.gov.tw/epaper/view2.php?ID=27&AID=98 連結過來)
看著從前台灣山岳會創刊號上刊登的南湖大山照片,山型跟現今所見似乎有點落差。猜想該是風化亦或是風災造成的物換星移吧。從前為了推廣登山活動,當時的五岳與現今五岳,差別在於大霸尖山與秀姑巒山。大霸鐵梯在 1991 年被林務局拆除;1992 年雪霸國家公園成立後,登頂大霸變成是進階山友的課題(爬梯子的或許不算?)。
我想像著在 710 林道未被開拓之前,山友得遠從南山村溯耶克糾溪。無論是經由奇烈亭翻上審馬陣稜線,或是由溪右側獵路直抵木杆鞍部,都比今日的行程難多了。林道的開拓,初意並不在此。但森林的開發既已告一段落,在強調運動健體的現在,維護容易讓山友抵達目標的山徑,我想應是有必要的。
以前讀著前人的行程記錄,總不太能領會文字間,所謂稜線分佈的意義。這倒也不是說不懂文字所述表面,而是腦中雖然接收了,但卻不能轉化成有用的資訊。也許是我資質魯鈍,許多事總得在親身經歷數次後,才會突然茅塞頓開,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。
最近也開始看一些關於台灣登山的歷史,包括日據時代許多日本人在台登山的事蹟。我想登山,應該不是只有增加百岳數目,亦或是強身而已。這兩件事其實只是附加價值。如果能針對山裡河間許許多多事物,包括歷史文化、地形地理、自然生態…等做一些了解,這才能夠真的說「登山」吧。
目前我的境界還不到為了拍攝某種植物而上山三、四天的境界,所以就從登頂為目標開始,逐漸擴及其它領域吧。
訂閱:
文章 (Atom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