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0年7月1日 星期四

10 Six


 

(上圖由 http://www.th.gov.tw/epaper/view2.php?ID=27&AID=98 連結過來)



看著從前台灣山岳會創刊號上刊登的南湖大山照片,山型跟現今所見似乎有點落差。猜想該是風化亦或是風災造成的物換星移吧。從前為了推廣登山活動,當時的五岳與現今五岳,差別在於大霸尖山與秀姑巒山。大霸鐵梯在 1991 年被林務局拆除;1992 年雪霸國家公園成立後,登頂大霸變成是進階山友的課題(爬梯子的或許不算?)。



我想像著在 710 林道未被開拓之前,山友得遠從南山村溯耶克糾溪。無論是經由奇烈亭翻上審馬陣稜線,或是由溪右側獵路直抵木杆鞍部,都比今日的行程難多了。林道的開拓,初意並不在此。但森林的開發既已告一段落,在強調運動健體的現在,維護容易讓山友抵達目標的山徑,我想應是有必要的。



以前讀著前人的行程記錄,總不太能領會文字間,所謂稜線分佈的意義。這倒也不是說不懂文字所述表面,而是腦中雖然接收了,但卻不能轉化成有用的資訊。也許是我資質魯鈍,許多事總得在親身經歷數次後,才會突然茅塞頓開,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。



最近也開始看一些關於台灣登山的歷史,包括日據時代許多日本人在台登山的事蹟。我想登山,應該不是只有增加百岳數目,亦或是強身而已。這兩件事其實只是附加價值。如果能針對山裡河間許許多多事物,包括歷史文化、地形地理、自然生態…等做一些了解,這才能夠真的說「登山」吧。



目前我的境界還不到為了拍攝某種植物而上山三、四天的境界,所以就從登頂為目標開始,逐漸擴及其它領域吧。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